国内常用钛合金管执行标准及检验要求
1、规定了钛合金管件的适用范围,尺寸由 DN15 到DN1200 与ASME B16.9:2007《工厂制造的锻钢对焊管 III 件》保持一致;
2、对钛合金管件的有关符号进行了规定,并与现行的钢制管件标准符号保持一致;
3、对钛合金管件的分类、常用材料、尺寸与公差、制造、表面质量及无损检测作了规定; 钛合金管件的类别和代号与ASME 及钢制管件国家标准基本一致,有限的区别是有缝管件代号是在无缝管件代号前增加字母“W”,这在钢制管件国家标准中没有用到,但在ASME SB-363 中有这种说法;标记示例与钢制管件国家标准相一致; 依据HG/T 3651-1999《钛制对焊无缝管件》及新的钛材标准对常用钛材牌号及相关标准作了规定; 钛合金管件尺寸与公差是依据 ASME SB-363《无缝和焊接的非合金钛和钛合金焊接管配件》和 ASME B16.9:2007《工厂制造的锻钢对焊管件》来确定的;个别尺寸与钢制管件国家标准略有差异,如DN20 管件“坡口处外径”,GB/T 12459 为“26.9mm”,本标准为“26.7mm”。 依据HG/T 3651-1999《钛制对焊无缝管件》、GB/T 12459《钢制对焊无缝管件》、GB/T 13401《钢板制对焊管件》、ASME SB-363《无缝和焊接的非合金钛和钛合金焊接管配件》及制造和使用情况而积累的经验对钛合金管件制造、表面质量及无损检测要求作了规定。
4、依据GB/T 12459《钢制对焊无缝管件》、GB/T 13401《钢板制对焊管件》及ASME B16.9:2007《工厂制造的锻钢对焊管件》对钛合金管件设计验证试验(包括其程序、方法、结果可用性、覆盖范围及要求)、产品试验及试验方法作了规定;
5、对钛合金管件的检查和验收、组批、检验项目及检验结果的判定进行了规定;
6、规定了钛合金管件的标志、包装、运输、储存的要求;
7、规定了钛合金管件在订货时合同或订货单应包含的内容。
【国家标准】 GB T 26057-2010 钛及钛合金焊接管 标准
GB T 26057-2010 钛及钛合金焊接管标准详细说明
钛及钛合金焊管工艺
1、焊接材料
焊丝:ERTi—2;焊接方法:GTAW(手工钨极氩弧焊)
保护气:用纯度为99.995%,含水量不应大于50Mg%m3的氩气,对焊接熔池及焊接接头内外表面温度高于400℃的区域均采用氩气保护。
2、焊前准备
1)坡口加工
钛管切割后,采用氧化铝砂轮机打磨出坡口,如下图所示,加工坡口不允许使母材产生过热变色。
2)坡口及焊丝清理
a.坡口及其两侧各50mm以内的内外表面进行清理,清理程序如下:
磨光机打磨→砂纸轮抛光→丙酮清洗。
清洗后不能直接进行焊接作业,待坡口端面晾干后方可以作业。如果放置时间超过2小时,须重新清理一遍或者采用自粘胶带及塑料布对坡口予以保护。
b.焊丝也用沾丙酮的海绵擦拭干净,并存放在专用的焊丝盒内。
c.操作人员在焊接过成中必须戴洁净的手套。
3、焊接工艺规范
1)焊接规范:
2)焊接时应在合格的工艺参数范围内选用小线能量焊接,一般控制在6~35KJ/cm,宜采用小电流,慢速焊。
3)层间温度不得高于200℃,防止高温时间过长晶粒长大。
4)为保护断弧后收弧处的表面,应待焊接点温度在300℃以下,(时间在15~60s,可根据管径由小到大而逐渐延长)后再停止送气保护。
5)充氩保护:具体措施如下:
a.对于DN大于等于450的管子焊接时,管内工作人员戴上防毒面具,手持保护罩对焊接熔池背面进行保护。
b.对于DN小于450的管子或固定口焊接时,整体充氩保护,在管子内表面距离坡口150—300mm处采用可溶纸密封,再塞入一团可溶纸防止管内气压过大将密封可溶纸破坏,然后充入氩气将管内空气排净。焊接前必须充分预充氩气,焊后应延时充氩,以使高温区充分冷却,防止表面氧化。
6)焊接过程中填充焊丝应始终保持在氩气的保护之下。熄弧后焊丝不得立即暴露在大气中,应在焊缝脱离保护时取出。焊丝如被污染、氧化变色时,污染部分应予以切除。
7)不得在焊件表面引弧或试验电弧;收弧时应将弧坑填满,多层焊的层间接头相互错开。
8)除有特殊要求外,每条焊缝应一次连续焊完,如因故被迫中断,再焊时必须进行检查,确认无裂纹后方可继续施焊。
9)如果焊接作业时不慎出现夹钨时,应停止焊接作业,用磨光机清除钨点,钨级端部重新打磨,达到要求后方可重新进行焊接作业。
以上所述工艺要点保证了钛管焊接的正常进行,也达到了钛管的焊接质量要求。如果有任何问题,可以咨询蓝标金属。